环珠江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在这里,近3500平方千米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生态优先,并非发展的对立面蜀商证券,而是湾区腾飞的绿色基石。守护生物多样性、激活海岛风情、重塑滨海空间……一系列扎实的行动,都正让这片海域焕发新魅力。
生命力“湾区蓝”:“环珠江口”的物种保护
图为广州南沙湿地飞鸟聚集
位于环珠江口“黄金内湾”的南沙湿地,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片总面积近万亩的滨海湿地,原为珠江入海口滩涂围垦区,经过科学修复与保育,如今已蜕变为“众鸟齐飞”的生态奇观。在这里,栖息着黑脸琵鹭、东方白鹳等近200种鸟类,勾勒出“珠江口水鸟生态廊道”的鲜活画卷。
展开剩余83%图为担杆岛上的猕猴
广东高度重视中华白海豚、中华猕猴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关键栖息地的保护工作。早在198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担杆岛猕猴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距珠海市区40海里的担杆岛上,经过多年的保护,岛上的猕猴数量从1989年的不足300只,发展到现在的近2000只,成为我国重要的猕猴种群栖息地以及国内研究猕猴原生地和发展史的重要基地。
图为2024年11月7日,在伶仃洋桂山岛附近海域,三头成年白海豚同时浮出水面
为保护中华白海豚物种及其栖息地,我国先后设立了7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其中广东拥有6个。其中,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珠江口水域内伶仃岛至牛头岛之间,面积约460平方公里。该保护区建立后,为河口地区生活的中华白海豚提供更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
魅力“湾区蓝”:“环珠江口”的海岸文旅 蜀商证券
图为俯瞰珠海桂山岛
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是我国首个地方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2025年第一季度,万山群岛共接待游客55.13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15.18%。其中桂山岛淡季游客达14.47万人次,同比增幅超22%。桂山岛不仅留存着百年渔村古厝与文天祥文化遗迹,更以焕新的生态步道和高端民宿集群,吸引各地的游客登岛寻欢。从单一观光走向复合体验,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文旅更加注重海岛属性、品牌塑造等创新驱动元素,开辟海洋文旅的“新蓝海”。
图为东澳岛上的快艇
粤港澳大湾区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优越的政策环境,全省游艇重点制造企业大多聚集于此。这坚实的产业优势,正迅速转化为丰富的海上休闲体验,推动环珠江口的“游艇游”路线花样翻新:在珠海野狸岛码头,乘游船可以来一场“跳岛游”;在南沙游艇会,可以一览港珠澳大桥,也可以“偶遇”中华白海豚;深圳大梅沙游艇会还推出了游艇夜游,解锁玩海的新方式。
图为夜幕下的深圳天文台栈道
环珠江口的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海岸线风光无限,滨海栈道就如同串联起众多宝藏打卡点的一条“黄金线”。2025年6月,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16条美丽广东生态文旅线路,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线路融合生态修复成果与当地文化特色,打造生态+文旅深度体验模式。不少城市的文旅线路以观景栈道为媒,将城市风景“串珠成链”,沿文化地标勾勒出都市风情。
图为南沙灵山岛海滨草坪一带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宏伟蓝图指引下,环珠江口区域正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位于广州南沙明珠湾的灵山岛绿草茵茵,将碧道建设与市民休闲空间营造深度融合,秀美的滨江景观吸引了市民前来游玩,让很多市民把这里当做亲近自然、露营野餐的好去处,呈现出一幅现代都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活力“湾区蓝”:“环珠江口”的生态修复
图为整治修复后的珠海市长琴岛
三角岛位于珠江口(又名长琴岛),因岛屿轮廓呈三角形得名。2017年,三角岛开始了保护性开发,目前,整岛的动植物种类由修复前的不足100种分别恢复至470余种和170余种,植被覆盖率由35%提升至70%。珠海三角岛湖泊整治及生态修复,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岛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珠海样板”。
图为从高空俯瞰的三门岛
随着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正式布局珠海,按照“海上试验区+海岛保障基地+岸基运营服务中心”布局模式,三门岛周边24平方公里海域成为装备设备试验区选址地,三门岛再度进入建设海洋强国的视野。2024年,三门岛被列入整治修复的规划中,海岛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从高空中俯瞰三门岛,像一只翱翔在伶仃洋上的飞鸟。
图为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和华侨城湿地生机勃勃
近年来,广东在红树林保护方面持续发力,全省约60%的红树林纳入自然保护地、近95%的红树林纳入生态保护红线,有效保护了现有红树林湿地。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于1984年,总面积约921.64公顷。由内伶仃岛和福田红树林两个区域组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其中,福田红树林地处深圳湾东北岸,是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和华侨城湿地生机勃勃,维系着城市与自然的平衡。
统筹:何静文 门丽丽蜀商证券
利鸿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